隨著互聯網、大數據、云計算、人工智能等技術加速創新,全球經濟數字化特征日趨明顯。在數字化轉型過程中,大量數據資源已滲透到人類社會和經濟活動的各個領域,數據中心的重要性和價值不言而喻。如何做好全面數字化底層基礎設施的建設?近日,光明網記者專訪了易普集集團創始人兼CEO萬仁俊。
“現在,數據與陽光、空氣、水一樣重要,已經成為現代人生活必不可少的基礎供給。這些數據的儲存與運行都在一個重要的終端進行,就是數據中心。”萬仁俊說。對于數據中心的重要性,萬仁俊認為,一方面,新技術對傳統產業全鏈條的改造離不開數據,數據中心作為海量數據進行儲存和交互的重要場所,是保障數字化經濟蓬勃發展的關鍵基礎設施;另一方面,我們國家對“數字中國”建設一直有著戰略性的部署,數字基礎設施和數字資源體系的規模化建設愈發重要;對數據中心建設效能的不斷優化,也在很大程度上加速了全社會數字化發展的進程。近年來,國內數據中心行業發展迅猛,對行業的需求也在不斷擴大。目前,我國的數字中心規模位居世界第二,對數據中心的需求仍然在以每年10%-20%的速度增長。作為一家集數據中心建設及預制化產品研發、制造、施工、服務為一體的綜合型企業,易普集的業務已遍及亞洲、非洲、南美洲等60多個國家和地區。萬仁俊表示,強勁需求背后,數據中心的建設面臨著諸多考驗,主要體現在建設成本與建設周期上。在中國,建設一個標準的3000機柜的數據中心,其投資規模在5-8億元人民幣,而海外通常需要2-3倍的投入。同時,傳統數據中心的建設周期長達24-36個月。隨著對算力需求的不斷增加,數據中心如何實現向綠色低碳轉型,這對于數據中心的建設者和運營者也提出了新的挑戰。萬仁俊認為,數據中心實現節能降耗需要從關鍵技術上進行突破。“我們十分關注和響應國家關于碳達峰、碳中和的戰略,積極探索建設高質量綠色數據中心的解決方案,也一直在與合作伙伴探索以氫能等綠色能源對數據中心電力系統進行供給。同時,我們也不斷在液冷技術的研究上進行投入,以解決目前傳統制冷系統的能耗問題。”萬仁俊說。2021年,國家發改委等多部門聯合印發《貫徹落實碳達峰碳中和目標要求 推動數據中心和5G等新型基礎設施綠色高質量發展實施方案》的通知。萬仁俊認為,近年來,國家全面推進“東數西算”的戰略,不僅很大程度上促進了算力、數據流通,激活數字經濟活力,也是促進綠色節能,提升能源使用效率,助力實現碳達峰、碳中和目標的重要手段。“為此,我們也積極地參與其中。”萬仁俊說。在全球化大背景下,中國的數據中心建設在全球范圍內競爭力如何?“一直走在世界前列。”萬仁俊表示,近年來,中國誕生了一大批知名的互聯網企業,數據中心也隨之快速發展,形成了一整套完善的供應鏈。“我們(正逐漸)把業務重心放在東南亞和歐洲。其中,東南亞正處于快速起步的階段;歐洲人正在感受電子化帶來的便捷和好處后,也在逐漸地放開和發展。”萬仁俊說。如何讓“身形龐大”的數據中心業務走出輕快的腳步?“為了更好地提升數據中心建設效率和使用效能,我們在數據中心預制化解決方案上下了很大的功夫。”萬仁俊說。預制化解決方案主要分為——產品預制、系統預制與工程預制。產品預制是把原本分散的設備、部件組合“濃縮”成一個結構緊湊的模塊化產品,類似于預制化房屋、預制化鐵路,如集裝箱式的方艙、撬塊(電力功能模塊)等,并且在發貨前完成全系統的預調測及試運行,這些產品在傳統數據中心里是沒有的;系統預制是運用精準的BIM(以三維圖形為主的電腦輔助設計軟件),把單個的小系統在工廠預制集成;工程預制是依賴精準的BIM,再把各個系統進行總集成,進行測試和試運行。萬仁俊表示,預制化數據中心模塊的研發、設計、生產、交付安裝、調試以及售后服務,將傳統數據中心交付周期由24-36個月縮短到了9-12個月;對于海外項目而言,總建設成本將縮減30-50%。最近,人工智能領域備受關注。未來,數據中心與人工智能有哪些共創前景?萬仁俊認為,現在AIGC(人工智能內容生成)出來后,對數據處理的需求也在迅速上升。數據中心能夠為人工智能的發展提供強大的算力支持;同時,人工智能的發展對于數據中心的建設也會有極大的促進作用。“我們開始布局并研發數據中心的邊緣計算模型,把大型數據中心變成若干個小的數據中心,并通過算法進行聯動控制,未來將極大地提升數據中心的建設和使用效能。”萬仁俊說。